莫斯科新圣女公墓:俄罗斯名人的安息之地 在俄罗斯,甚至全世界,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都享有盛名。这里并非有钱就能安葬的地方,而是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缩影。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家、艺术家、科学家和政治家都长眠于此,比如契诃夫、果戈里、普希金、奥斯特洛夫斯基、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、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。如果把这里的名字一一列出,几乎能拼凑出半个俄罗斯的灵魂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还安葬了三位中国人——王明及其妻女。
两位特殊的苏联领导人 苏联解体前的历任最高领导人大多安息在莫斯科红场,但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是例外,他们被葬在了新圣女公墓。如果赫鲁晓夫还能“发言”,他或许不会欢迎戈尔巴乔夫的到来——毕竟,两人的命运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。 赫鲁晓夫的墓碑极具特色,由黑白两色的花岗岩拼接而成,强烈的对比让它成为公墓中最引人注目的雕塑之一。关于这个设计的含义,众说纷纭: - 功过参半:有人认为,黑色象征他的错误和鲁莽,白色则代表他的改革贡献,就像苏联的“邓小平”。 - 政治隐喻:也有人猜测,黑色暗指他被突然罢免的不公,白色则预示历史终将还他公正。 - 性格写照:还有人认为,黑白象征他矛盾的性格——时而果决,时而犹豫。 - 永恒象征:更浪漫的解释是,黑白代表昼夜交替,寓意他的功绩与天地共存。 而戈尔巴乔夫的墓碑则被设计成一台老式电视机,屏幕上刻着他宣布苏联解体的历史性画面。这究竟是纪念,还是讽刺? 相似的改革,相似的结局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是苏联历史上的“改革派”,但他们的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。赫鲁晓夫掌权时,戈尔巴乔夫刚进入莫斯科大学;赫鲁晓夫下台后,戈尔巴乔夫才步入政坛。尽管相隔近30年,两人的命运却惊人地相似——改革很快遭到保守势力的反扑,最终黯然收场。 反腐为何加速了苏联的崩溃? 在苏联晚期,苏共曾大规模清理党内腐败。1981-1989年间,近百万党员被开除。然而,这种反腐不仅未能挽救苏联,反而可能加速了它的灭亡。原因主要有两点: 1. 权力反腐的悖论:苏联的反腐依赖权力而非法治,导致权力更加集中,腐败反而愈演愈烈。 2. 腐败者的反扑:当腐败成为普遍现象,试图彻底清除它的人反而会被既得利益者推翻。最终,苏联的解体成了腐败集团的“共识”,而新成立的独联体国家也未能摆脱寡头垄断和腐败问题。 历史的轮回赫鲁晓夫去世三十年后,苏联解体;苏联解体三十年后,戈尔巴乔夫离世。正如古诗所言:“有生必有死,早终非命促。千秋万岁后,谁知荣与辱?”历史或许会给出答案,但功过是非,终究由后人评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配资-股市配资网-10倍股票杠杆-炒股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